“两微一端”——可能是绝多数媒体的转型必修课,实际也的确如此。转型中的媒体人绞尽脑汁进行新媒体充电,期望能借助时下最“主流”的传播渠道,重塑传统媒体生态圈与影响力。
新媒体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并不是简单发发微博微信,不只是想“我要搞什么内容”,而要多想想“我的受众想要看什么内容”,涉及到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其中有数据、营销头脑、热点借势、资源整合、跨界融合、媒介合作、话题引爆,承载着这个时代的更多公关、广告的职能。
NO.1 [ 什么样的新媒体编辑是我们需要的 ]
第一,必须是要具备“网感”。这就要求,能够抓热点,熟悉数据分析,信息搜集等等能力。无论是纯媒体,还是企业的新媒体,对趋势的把握都是关键,更关键的是,要在众多趋势中,坚持自己的取向,而不是所有趋势都追逐,有些趋势会破坏你的价值观。
第二,资源渠道整合的能力。新媒体编辑,整合素材、资源的能力要强。整合素材,很简单,资料那么多,哪些是真是假?有时候你得到的就是几句话而已,就是别人给你的一个小爆料,你要发展成一篇文章,就要有从素材中发觉关联的能力,跟侦探差不多,多篇报道的意思串联起来之后,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价值。
第三,出色的文案能力。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找到发生的结构和场景,他的存在是有逻辑的,他的发生是有走向的,文采是为这些内在的逻辑服务的,不能只看文章的文字特别。
NO.2 [ 一个合格的新媒体运营具备哪些条件? ]
理解产品
你的新媒体也是产品。很多做新媒体运营的,喜欢发段子,发鸡汤,这样数据会很好看,转发很多评论也很真实,但没有人谈你的“媒体品牌”产品,这件事就毫无意义。
新媒体运营的第一点在于理解产品,到什么程度?熟悉产品的历史及每一个功能点,理解用户的使用场景,知道产品最吸引用户的点在哪儿,能快速定位并解决用户提出的所有问题,甚至对产品本身有自己的思考,这一切都建立在对产品的理解上。
了解用户
你还在相信网上的95后特征数据报告吗?OUT了吧,有没有想过这些数据的来源是哪儿?对用户的理解,建立在长期接触用户,和用户打成一片,解决用户问题的基础上。
新媒体运营人员每天面对的微博粉丝、微信听众都是用户,他们的喜怒哀乐、喜好与特征,是通过细心观察与反复验证,印入脑子里的。试图通过看几篇网上流传的数据报告了解用户,是最不靠谱的。
懂传播
现在微博上怎样最吸粉,微信上用哪种方式能够引爆朋友圈,大家都在做的H5页面有什么诀窍能够让粉丝愿意扩散。形式一直在变,但方法论却没有变过,那就是传播的逻辑,引爆点、传播节点、传播形式三个要素。
所以新媒体运营人员要想的绝对不是出路在哪儿,而是你在这个岗位做过了什么,重点是在产品、用户、传播三个维度上做到多大程度,这就是新媒体运营这份工作经历的价值点,转岗只是一个时间与流程上的问题。
NO.3 [ 新媒体仍然是内容为王,什么样的内容值得追? ]
有用的内容
所谓有用的其实就是我们常见的各种“生活小妙招”等,将同类型的内容归集整理然后发布,因其高度的归纳性、实用性,大多会被用户收藏,但不易被分享。
有趣的内容
有趣的文章大多紧跟当下热点,加之诙谐幽默的方式进行表达,更易被用户喜爱和分享;
平时可多关注微博微信的热点话题,对其进行拓展,或者为用户科普此热点的由来。
彰显格调的
彰显格调的文章会使用户产生共鸣,觉得文中所传达的正上他想说却不知道该怎么说的。会让用户产生归属感,积极的转发和分享。
此类文章就一事件进行分析,有笔者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有深度有思想,很受用户欢迎。
独家原创的
写别人没写过的,讲别人不知道的。
对于县级媒体,写此类推文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用户关注当地媒体的官微就是想了解官方发布的有权威性的信息,而也只有县级媒体能有条件在第一时间去推送当地的居民最关心的大事小情。讲他们身边的故事,展现他们经历的生活。
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
在这个人人都是内容生产者的年代,我说你听的单向传播模式已经失去人们的青睐,互动已成为现代的主流传播方式。
公开向群众征集文章,用户不再成为旁观者,而是参与到其中,自娱自乐,还能给其他用户贡献价值。你可以让用户自己搜集文章,自己写文章,或是做任何微信小编该做的事。对于用户而言自己的文章、作品发表在当地电视台的微信公众号上,可大大增加用户的参与感和成就感,自发的为公众号进行推广。